塱原濕地變身生態公園 陳一年 |
2024年11月, 新界北部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正式向公眾開放。在這之前的幾年間,我曾多次踏足這塊香港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淡水濕地,當時塱原正在掀起復耕運動,長期荒蕪的田園重新出產水稻,吸引我來遊覽拍攝,先後經歷了從插秧到收割稻谷的喜人景象。這次重遊,它已化身為「自然生態公園」了。 塱原濕地的由來 塱原位於新界北區上水,分佈在燕崗、松柏塱及河上鄉一帶,是一大片具極高生態價值的淡水濕地。地理學上,塱原是典型的洪泛平原,雙魚河及石上河貫穿其中。從前在大雨時節,河水氾濫把養分帶到河道旁的土地。因土地肥沃及水源充足,昔日塱原農民主要種植稻米,70年代開始改種蔬菜。塱原的農民,最普遍是利用水田耕作模式種植西洋菜、通菜,以及紅蟲塘、荷花池等淡水塘。這間接形成了塱原的濕地環境。塱原的農民偶有採收蓮藕,或利用雞糞作飼料養殖水滋,售賣作淡水觀賞魚的食料。所以塱原屬於人工濕地。 河道整治工程以後,河水氾濫的情況大大減少,令塱原的濕地生境變得更需要依靠水田耕作灌溉維持。但隨著農業萎縮,愈來愈多農地被荒廢。這些地方形成各式各樣的小生境,吸引一些喜愛淡水濕地及開闊地方的鳥類。目前塱原共錄得234種鳥類品種,例如彩鷸、紫背葦鳽、紅隼、斑鶇和小蝗鶯等。相當於香港已知鳥類品種數目的一半。 塱原舊稱「大碑」,之所以稱為塱原,據說是因為以往的外籍人士前來觀鳥時,感覺這裡看似一片長長的盆地,於是稱為「Long Valley」。而本地觀鳥人士就將「Long Valley」譯作「塱原」。1999年,九廣東鐵要興建落馬洲支線,原本計劃以高架天橋方式跨越塱原濕地,就以「塱原」和「Long Valley」正式命名,成為人所共知的地名。 政府藉著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的機遇,收回塱原的私人土地,發展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以提升這片重要的淡水濕地的生態價值。 到塱原賞鳥、看蝴蝶 塱原濕地由400多塊農地連接組成,包括西洋菜田、通菜田、沼澤、蓮田、補償濕地、水?田、魚塘、水溝等濕地生境,而當中間雜了旱田、草地等非濕地生境。生態公園面積約37公頃,分為3個管理區域,分別為佔地5公頃的訪客區、佔地11公頃的農業區,以及佔地21公頃的生態區。塱原自然生態中心則位於雙魚河對岸。 地勢較低窪的荒廢農地,夏季時常被淺水淹沒,長滿長草,使塱原成為一處重要的雀鳥棲息、繁殖處。夏天,蓮田一片繁茂,蓮花綻放;到冷天時,又見枯萎了的葉柄及蓮蓬轉化成抽象的美感。 在這片濕地曾錄得多種珍貴蝴蝶。不少觀鳥人士都喜歡前往塱原賞鳥、看蝴蝶。自然也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 訪客區設有觀鳥屋,供訪客使用,還有可供遊人進行各類活動的濕地廣場和塱原廣場。塱原自然生態中心設在雙魚河的對岸。觀眾主要在訪客區活動,這裡已「濃縮」了大部份的生境:蘆葦床、稻田、通菜田、西洋菜田等。 園方介紹,這裡所有的耕作以「生態友善」模式進行,令生態保育及農耕相輔相成。保育的成果令人鼓舞,例如園內有極度瀕危的禾花雀,其到訪數目在3年內增加兩倍;還有黑翅長腳鷸,由首年的5隻增至50多隻;珍貴物種黑臉琵鷺、淺色斜痣蜻等也成為這裡的貴賓。來到塱原,不單可以欣賞迷人的綠田園風光,更有超過200種雀鳥在不同時節出現,讓你尋找牠們?。 怎樣到塱原 從上水火車站乘坐計程車前往燕崗村,約10分鐘車程,至在燕崗村公廁下車,眼前所見的田園、濕地即為塱原。 也可由上水火車站乘51K綠色小巴往河上鄉,途經燕崗村時下車;或在河上鄉總站下車。巴士則有76K,遊客可以在上水彩園村站上車,然後在金錢站下車,步過馬路後,在橋底入燕崗村即可。
|
★ 稻米收割季節,許多市民來幫忙,小朋友也變成小農民 |
★ 雙魚河在河上鄉與塱原濕地之間流過 |
★ 市民參加水稻插秧活動 |
★ 在空中俯瞰塱原濕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