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居閒話
小黃豆與姆指頭
介子

境內鄉村地域向來以漁、農為生;六十年代中期,部份青壯年人開始作域外謀生以抒減貧困,導致傳統的漁農壯力減少,而田耕尤見低落日甚,隱僻村鄉之棄守漸增。社會轉型猛急,留守生活日益困難,令到尚餘的青壯輩加速向外發展,傳統農村便剩下老弱婦孺;這情況在七十年代中最為顯著,而新界農村的消退、轉化,在其後十年更形加劇!

六十年代末期、新界沿海鄉落表面上仍頗呈盛況。那時、中壯年者日間外出市區工作、幼小在附近鄉村校舍就學,老者則以田作為主。上山斬柴,下海捕漁,既屬日常生活之所需,也是打發生活的手段。在某些困難村野,就更加利用天然因素或地利以謀求生活上的補助;例如近海則捕魚捉蟹,既可出售套現,也可留作日常食用;上山則採葯尋野果(如餘甘子之類),亦能供出售以輔補生計。當時行遊所見而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厥為東平洲漁民以小蟹作早餐及東北區谷埔一帶村民在漁岸尋覓小蠔作佐膳等情!

東北區谷埔一帶村婦,每在潮水退後持竹編容器、執鐵鍬在坭石灘上尋覓,翻動"石"塊,有所得便"撬"開蠔殼取肉而用。六十年代末期,每見其所採蠔石大不逾姆指頭,鑿撬所得肉小如小黃豆,仍珍而慎之放入容器!訝然有問,則答曰將"蠔仔"晒乾備用,或亦即作佐膳之需!筆者早年之"隨筆"中亦有記及其事。

今時再到谷埔、鳳坑一帶海岸行遊,晨昏之間,仍偶然可見部份留守老婦(也有已遷沙頭角等地而短暫回歸以重溫故園情者)在潮水退後之淺灘上依舊習尋覓小蠔!然而、今時今日所見,所採得之蠔石部份已大逾半拳,開殼得肉有大逾姆指頭者!肥美壯碩、令觀者動心!亦堪供普通人家入饌之需!此情況乃因居民多告遷離,採捕者稀,天生蠔隻乃得生息成長而壯大;市區遊人見之而訝異驚嘆更殊於昔日遠甚!然而物種平衡、自然生態消長,正足以印證人文變遷流徙;興伏進退,人事世事每皆如此,則事又不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