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稿

令人意想不到的捐款留名                 覺獻

最近翻閱樂善行雙月刊,發現捐款一則:只要大家捐500元或以上,捐款人的芳名會在建校奠基的碑文上留名。感覺事件相當有意義,二話不說,立刻捐獻500元正。以區區之數,換回大大的善果:留名數拾載。將捐款者留名,大家看似微不足道,背後著實代表另一些意義與收獲。筆者隨便舉例,已有數個。

大家行山時經過寺廟、宗祠,有否發覺內裡一些碑文,記載集資修建的原由,並將捐獻者的姓名及金額一一記下,日子一久,這些資料在專業的歷史學家眼中,會變成珍貴史料,去了解當時社會的經濟與民生。筆者就以香港建校籌款為例,97年前,要在校內碑石留名,基本費用由25005000元正。到2001年只需10002500元便成了,這些數字的變化正好反映香港近幾年的經濟進展(通縮)。你的善行可能變成歷史一部份。

近年,香港雙村長制鬧得沸沸揚揚,原居民一直堅持原有權益,但是,原來除原居民外,亦有一批與他們一樣居住超過百年以上的居民。例如:布袋澳村民,他們同樣爭取自己應有權益,以族譜及洪聖廟內其祖先與原居民共同捐款修廟,來證明他們悠久歷史,這些證據使他們嬴得官司。我相信其祖先捐款時,亦想不到善行間接幫了後人一把。這是有誰會事先想到呢?

我說中國興盛指日可待,是有跡可尋的,佛教有「共業」,意思是說大眾的內心行為向好,整個社會都是向好,反之亦然。籌款建校並不是新鮮事,經過多年努力,它包含了全國各階層的人力、物力。查看人名,像你我般普通,故意義亦在於款項由眾人一分一毫點滴匯聚,而不是靠幾個億萬富豪建成。大家著力培育學童,將學歷學識提高,高學識代表實力強,發揮社會力量,國力自然強。

香港人捐款已趨成熟,並不會以留名為「沽名釣譽」,只視作留念,善行更可引導其他人「見賢思齊」。很多人已捐過了,你呢?

 

---

主頁

樂善動態

樂善傳真

「東北訪五咀  探遊荔枝窩」活動花絮

暢遊蒲台島/環走東龍島

樂善蜜糖   義賣籌款

世外桃源──白臘村

遠訪連山之旅

中國首次設立北極科學考察站

「遠訪連山」後記

張保仔古道

尋找梅菜的故事

大圓畫廊

粵西第一峰的故事 ()

尼泊爾之愛與恨

令人意想不到的捐款留名

十克的超輕袋裝爐

日本賞櫻單車行

白譯本 (老松哀鳴)

大亞灣第一奇石島──三角洲